- 時間:2022-06-16
- 點擊:3051
- 來源:科研與產業合作處
6月14日下午,由江蘇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共青團江蘇省委、國際綠色建筑聯盟、江蘇城鄉建設職業學院共同主辦的2022年綠色低碳學術月系列活動之院士大師進校園專題學術報告會順利舉辦。報告邀請了中國工程院院士、同濟大學教授、國際綠色建筑聯盟專家咨詢委員會專家吳志強院士和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東南大學教授,東南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院長、首席總建筑師,國際綠色建筑聯盟專家咨詢委員會專家韓冬青大師作主旨報告。會議通過線上方式進行,全體師生聆聽了報告。
????吳志強院士作《綠色校園 生態未來》主題報告。在中國,全國大學生的人均能耗為全國居民人均能耗的4倍,人均水耗為全國居民人均水耗的2倍,學校發展和城市建設的命運息息相關。在這一背景下,吳院士帶領團隊成員圍繞綠色校園建設與推廣開展了一系列研究與實踐工作。
圍繞綠色校園建設,分享了研究成果——《綠色校園評價標準》國家標準,并從規劃與生態、能源與資源、環境與健康、運行與管理、教育與推廣、特色與創新等部分及各類指標包括控制項、評分項與加分項,每一項按照權重賦分后分成一星、二星和三星等不同等級進行了介紹,依據該標準,對昆山西部高中、廣州城市職業學院、山東建筑大學等進行了案例分析和引領。
圍繞教育教學與人才培養,在觀念創新、教材創新、教法創新、學法創新等領域不斷深化與踐行“三教改革”要求,介紹了中國第一套以綠色校園為核心的可持續發展系列教材,并鼓勵在校生多參加全國大學生綠色校園概念設計大賽、國際大學生綠色建筑領袖實踐營、綠色校園系列活動、金浦公英行動等活動,多視角培養綠色意識,鍛造綠色技能,服務綠色校園建設與國家“雙碳”戰略推進。
韓冬青大師作了《公共建筑的氣候適應性設計》主題報告。
?
????韓大師結合項目研究與實踐,指出了空間形態設計是公共建筑實現氣候適應的核心環節,提出了綠色建筑設計新方法即從“自然-人-建筑”的系統思維出發,從氣候與建筑的相互影響機制入手,探索以空間形態為核心,以要素集成和過程協同為特征的科學方法。
依托建筑群與場地環節、建筑單體空間組織、空間單元、圍護結構和室內分隔等四個方面分析了公共建筑從整體到局部形成層級化有針對性的氣候適應性設計方法體系。基于微氣候調節的場地總體形態布局堅持因地制宜、整體優先、雙向互利原則,通過對場地的微氣候分析評估,調適氣候的建筑機理、方位和密度,結合起伏地形利用、塑造水體、景觀和植被;基于單一空間的氣候優化設計堅持“量—形—性—質—時統籌設計”原則,實現建筑結構、設備及使用空間的集成;依托綠色公共建筑遵循綠色建筑的一般原則和共性,因地域不同表現出與特定氣候條件的適應性關聯,又因使用者、功能、規模、尺度的不同,從設計探索與性能模擬評估的互動,探討了運算技術在氣候適應型建筑空間形態設計中的運用及其前景,實現綠色公共建筑空間的形態生成與優化迭代。
圍繞精彩報告,師生與院士大師展開了熱烈交流和互動。
據悉,本次院士大師進校園專題學術報告會是綠色低碳學術月的收官之作。2022年綠色低碳學術月活動緊緊圍繞綠色低碳科普教育主題,搭建學術交流平臺,組織開展高層次學術報告、主題競賽等傳播綠色發展理念、引領綠色科學技術、倡導綠色低碳行為的系列活動,受到業內廣泛好評和多家媒體關注。綠色發展、低碳轉型是當今世界經濟結構調整的重要趨勢,“雙碳”目標,是中國向世界的莊嚴承諾,讓我們一如既往“逐綠前行”。
(科研與產業合作處、江蘇省傳統營造工程技術中心、江蘇省低碳建材與城鄉生態工程研究中心供稿)